11月19日上午,MG4355线路检测中心第20期知识讲堂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研究员主讲,MG4355线路检测中心国际政治与经济系副主任和春红老师主持,“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实验班全体学生和学院的部分师生参与本次讲堂。
田庆立研究员将中日复交50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谱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情感认知主导下的友好合作(1972-1992年)、战略防范视域中的互动博弈(1992-2012年)和竞争协调转换期的战略制衡(2012-2022年),与之对应的日本对华认知的角色界定分别为“朋友”、“伙伴”和“对手”。
随后,田庆立研究员运用丰富的历史图片、数据和历史资料等,对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对华认知的角色定位展开细致剖析。他认为日本政界与学界对中国的看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实力的消长、价值观念的迥异、地缘博弈的加剧、同盟体制的变化、区域合作的对冲、全球竞争等因素加剧了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田庆立研究员总结了中日复交50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典型特征:逐渐由情感认知向利益互惠方向嬗变,日益从“双边关系”向“全球层面”范畴迈进,凸显从“实力失衡”向“权力平衡”态势转移,从“有限决策”向“多元参与”形态转化,逐渐从“代际传承”向“派阀主导”方向演化。
本次讲堂田庆立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中日复交50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谱系及典型特征,并启迪同学们成为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明晰的“问题意识”、敏锐的“创新意识”和慎独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同学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与变迁进程,为日后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图/和春红 文/邓丰沁
田庆立,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研究方向:东北亚安全与合作、日本外交、中日关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委员会会长。发表专著《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1972-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四部,在《东北亚论坛》、《南开学报(哲社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日本学刊》等发表论文50余篇。